
退休金焦慮
最近朋友分享的故事
聽了讓我有點驚訝
但這是我們這個世代,都會面對的課題
朋友的媽媽,已經七十幾歲
頂著駝背的身體
晚上到摩斯漢堡當收店班,
雖然只有三小時
(晚上9:00到12:00)
但,工作強度非常高
舉凡刷地/刷廁所/清洗大型廚具等
都必須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
就是因為太操,工時又短請不到年輕人
才會讓老人家來做這個工作
但我很納悶的是,
他們家以前是開店的
房子也是自家的,沒有貸款
照理說並不這麼缺錢啊
為什麼要做這個?
她說,長輩把店收掉退休後
確實有筆積蓄沒錯
但多半都是領利息,和少量股息過活
退休後幾年的食衣住行,再加上看醫生
動手術,復健,做牙齒等…
其實不太夠用
因為看著錢一直在減少
所以媽媽私底下去打工,沒讓子女知道
後來,也是因為鄰居看不下去告密
才知道此事
最後,在女兒的勸說之下
才停止這種傷身體的打工方式
幫忙出錢出力,添購家電等
總之,就是讓他們安享晚年
所以,她對未來真的很焦慮…
因為房價買在高點,貸款30年
孩子也還小,壓力實在不小
等到這些負擔都結束了
自己也必須面臨退休的問題
到時候,雖然餘裕可以存錢
但,#會不會太晚了點?
還有,有件事讓她一直困惑著
某次平日休假
去吃高級的下午茶Buffet
看著誇張的S型排人龍,折了又折
多半都是中年以上的族群
入場後,鄰桌聚會的人們很歡樂
聊著股票/出國/消費等話題
彷彿都不用工作,人生沒壓力了
為什麼,同樣是上了年紀
我的上一輩,
和這些人生活差那麼多?
她不想像上一代
白天在家裏看電視,
晚上還要為錢工作煩惱
總之,她希望未來能過好的生活
講完,我們都陷入了沉思….
而她的問題,還是得處理
所以,先從了解現況開始
她說,自己四十出頭,工作穩定
而先生快五十了,在外商公司上班
他的理財方式,多半是買股票和ETF
之前真的很順,怎麼買怎麼賺
對老婆也很大方
但… 最近跌了不少,有唸了他幾次
但好在之前賺到的,大部分有獲利了結
所以,暫時不打算擋他賺錢的路
但自己的理財方式極度保守
雖然每個月都有一些餘裕
但,必須有一筆不小的金額在定存
才會有安全感…
隨著時間過去
逐漸累積到兩百多萬的水準
從出社會到現在,都沒有動過
這次,看到家裡的狀況
覺得好像應該調整一下
問我們有沒有什麼好的建議?
經過討論後
波動太大的做法,暫時不考慮
但可以做一些長期的計畫
【 存量 】和 【 流量 】
雖然現在有房貸,小孩開銷等
而且最近還要整修房子
收支比較緊一點,
想存錢,「流量」暫時出不來
但,第一階段
我們可以先從「存量」開始
把之前比較高的現金水位
一點一點轉移,作為以後的退休計劃
在不影響收支的情況下
這筆錢會從41歲的250萬
到65歲變成大約600萬
之後,每年提供接近30萬的替代收入
而且,本金不太會變化
風險與報酬,介於定存與股票之間
是個相對中間值的選項
就算以上數字都打個八折
每年還是有快24萬,對生活還是有幫助
加上勞保年金,勞退新制6%等
保守估計一年至少90萬
對於退休,應該不用太焦慮才對
想再多存,執行第二階段計劃
等裝潢都做完,有餘裕再存也不遲
可以再幫你算算,但不急於現在
而先生也可以繼續買股票做功課
趁低檔佈局,兩者並不衝突
後來,她說做下這個決定後
焦慮居然降低了不少
也許是因為「算得出的未來」
讓她可以更客觀的看待自己以後的日子
畢竟,
上一代的種種事件,不一定都是好的
有時候,也是一種心理負擔….
而當事人自己,不見得能察覺到
我們的做法,是藉由傾聽,和提問
讓事實慢慢浮現出來
有時候在聊的過程中,整理思緒時
對方就已經了解到:
「狀況其實沒那麼糟,可以先鬆一口氣了」
總之,我一直相信,
要給人信心,給人希望
整合現有資源,做最好的資產配置
讓供應現有生活,和長期財富累積
兩者能達到一個好的平衡
最後, 每個人都可以過上理想的日子
文章出處:吳旻修facebook貼文

